剑行

脚踏实地,仰望星辰

[1]张弛.法国绝对君主制研究路径及其转向[J].历史研究,2018(04):145-166+191.


绝对君主制研究

大致出现在12-14c,统治者与各类团体是国家政治结构的基本构成要素。领地统治者需依赖定期召开的全国或特定区域内的各类等级大会来处理政务。类似合伙人。

15-16,以立法权为核心内容的主权被视为统一且不受限制的最高权力,绝对君主成为这种权力的人格化身。这一转型既受欧洲各国之间军备竞赛的影响,也是罗马法复兴以及有关“国家理性”观念兴起与发展的产物。至17c下半叶,西欧各主要国家先后取缔了本国的等级会议,并逐步确立绝对君主制。


进步史观下的国家中心论:...

如何研究地方史?——包伟民教授访谈录

人文学术社 2023-09-10 08:31 发表于广东

https://mp.weixin.qq.com/s/dBnDauBDzw7WT8hDPDvKJQ

地方政治,首先是国家在地方的行政设置,例如州县。在传统帝制时期,县是最低的一个行政层级。到了民国以后,行政层级再往下探。现在已经探到镇一级,镇都有人民代表大会了。但是在宋代,县是最低一个层级,县的行政当然算是地方政治的一部分。当然,国家机构的运作必须跟民间打交道。比如说它要收税,它要保持地方治安平稳。要向地方收税,就得依靠组织起来的那些乡里体系,当然到南宋一般已经叫乡都了。


我们首先要承认大量的历史知识是肯定会留...

都说吵架完以后回去复盘,总会后悔没有发挥好,我今天是回答学生问题,回来复盘觉得没讲清楚。抓耳挠腮,念念不忘,辗转烦躁😂


“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与我有关”:雅克·勒高夫与中世纪史研究

原创 李腾 新京报书评周刊 2023-03-10 10:01 发表于北京

https://mp.weixin.qq.com/s/FjlbHUflatrm5rsKAf6_2w

在研究方法上,勒高夫特别善于总结观点和提炼概念,且在学术表达的手法上非常生动。比如,勒高夫最为大众所知的学术观念就是“长中世纪”。他认为,欧洲中世纪并没有随着地理大发现而结束,而是一直延续到18世纪,甚至延续到19世纪初叶,随着工业革命的展开才最终终结了。勒高夫坦言,“我相信存在过从2世纪延续到19世纪的绵长的中世纪,之后我们才进入近代”。在他的描绘中,“玫瑰红”和“暗黑”的中世纪都并非历史的...

随园食单 (〔清〕袁枚)

〔2〕呼呶:大声喧闹。 〔3〕拇战:猜拳行酒令。


治具宴客,礼也。然一肴既上,理直凭客举箸,精肥整碎,各有所好,听从客便,方是道理,何必强让之?常见主人以箸夹取,堆置客前,污盘没碗,令人生厌。


近日倡家〔1〕,尤多此种恶习,以箸取菜,硬入人口,有类强奸,殊为可恶。长安有甚好请客而菜不佳者,一客问曰:“我与君算相好乎?”主人曰:“相好!”客跽〔2〕而请曰:“果然相好,我有所求,必允许而后起。”主人惊问:“何求?”曰:“此后君家宴客,求免见招。”合坐为之大笑。 

【注释】 〔1〕倡家:原指从事音乐歌舞的乐人。

〔2...

晚上跟办公室的老师们打球,打了一个多小时,一个大佬:我得走了我要回去改卷子。

另一个大佬:才八点改什么卷子啊,十点才开始改啊!

大佬忽然回到人间。

就感觉做老师也挺辛苦的,一天忙到晚,还得随机加班。


但最后还是都散了。


另:对于我这种很久没运动的菜鸡来说这个运动量已经过分充足了😂原来有工作的人们生活都这么健康的吗

学海观潮 | 如何构建新世界史知识体系

钱乘旦 中国社会科学报 2023-08-14 09:57 发表于北京

https://mp.weixin.qq.com/s/lsGV3tLlapLcR_CjxJJnow

所谓“知识体系”,就是把某一个领域的知识归纳汇拢,形成一个连贯的认知系统。就历史学而言,我们知道人类的过去无穷无尽,要把所有这些写下来是不可能的,于是,写一部分,放弃其他部分,组成一个可以认识的系统,这就是写“历史”。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叫《发生的是“过去”  写出来的是“历史”——关于历史是什么》,把“过去”和“历史”区分开来,这是很多人没有弄明白的。“过去”是发生的事实,“历史”却是...

走廊尽头的房间挂着这么个牌,让人好想住进去

月亮与六便士 (威廉·萨默塞特·毛姆)

制造神话是人类的天性。对那些出类拔萃的人物,如果他们生活中有什么令人感到诧异或者迷惑不解的事件,人们就会如饥似渴地抓住不放,编造出种种神话,而且深信不疑,近乎狂热。这可以说是浪漫主义对平凡暗淡的生活的一种抗议。传奇中的一些小故事成为英雄通向不朽境界的最可靠的护照。瓦尔特-饶利爵士之所以永远珍留在人们记忆里是因为他把披风铺在地上,让伊丽莎白女皇踏着走过去,而不是因为他把英国名字带给了许多过去人们从来没有发现的国土。




封建契约与中世纪英国王权

孟广林

《中国社会科学》2022年第10期

所谓“封建契约”,是指封建时代 (9—14世纪)西欧封建主阶层内部封君与封臣之间权利、义务关系的约定。按照后来西方史家的归纳,这种关系主要表现在:封君要保护封臣的人身、财产安全与对受封地产的占有及其收益;而封臣则要效忠封君,为其服骑士军役,并在封君之长子晋封骑士、长女出嫁以及战争受俘时为封君提供经济资助。此外,还须出席封君的法庭为之作证与出谋。一些西方学者还力图揭示封建契约的精神,认定它是在经过双向互动协商、同意的基础上达成的,因而其间贯穿着尊重、忠诚与奉献的精神,“如果没有对相互义务的充分认识与履行,双方人际关系是不可能维续的”...

1/145
©剑行 | Powered by LOF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