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国内普遍将西文feudal、feudalism与中文“封建”对译,实属不妥。最初的汉学家和中国学者(包括严复在内)并不这样做,严复译feudalism为“拂特制”。20世纪受西方古进化论的影响,将西欧feudalism抽象化,按照西欧的模式解读中国和世界,据此严复首先将feudalism与“封建”对译,从此西欧和中国有了相同的“封建社会”。西欧feudalism是欧洲历史发展的产物,只属于欧洲;中国的先秦是封建制,而且惟其符合中文“封建” 之本义;秦代至清代是皇权专制制度。它们本是三个不同的概念,谁也 不能涵盖谁,就中西中古社会而言则属于前近代时期不同的社会形式,...
孟广林
《中国社会科学》2022年第10期
所谓“封建契约”,是指封建时代 (9—14世纪)西欧封建主阶层内部封君与封臣之间权利、义务关系的约定。按照后来西方史家的归纳,这种关系主要表现在:封君要保护封臣的人身、财产安全与对受封地产的占有及其收益;而封臣则要效忠封君,为其服骑士军役,并在封君之长子晋封骑士、长女出嫁以及战争受俘时为封君提供经济资助。此外,还须出席封君的法庭为之作证与出谋。一些西方学者还力图揭示封建契约的精神,认定它是在经过双向互动协商、同意的基础上达成的,因而其间贯穿着尊重、忠诚与奉献的精神,“如果没有对相互义务的充分认识与履行,双方人际关系是不可能维续的”...
侯树栋
《史学理论研究》2022年第6期
https://mp.weixin.qq.com/s/JddmfBnaSyBmegdBwgplOQ
对于一味从中古历史探究现代社会制度和文化的起源,甚至让历史为某种价值判断服务的研究倾向,马克·布洛赫予以批评。他强调,离开特定的时间,就难以理解历史现象。勒高夫也指出:“过去启发却并没有决定未来。”帕特里克·格里提醒人们:“我们必须理解过去对于当今的重要性,也必须理解过去与当今之间的区别,因为历史就在于变化。”这些论述无一不在提醒人们,在专注“现代”的“历史起源”时,不应忘记历史与现实的根本区别。这些提示着眼于...
中国社会科学2006年01期
先秦的“封建”有两重要义:其一,在形式上建立武装据点,解决幅员辽阔的国土(即家族)安全问题,防卫目标主要是异姓种族;其二,封国的原则是血缘关系,目的在于维护王族一姓的统治。司马迁称其为“褒亲亲,序骨肉,尊先祖”(注:《史记·三王世家》。),所谓“亲亲建国”。
封建制度在春秋战国之际逐步瓦解,秦统一后,全面推行郡县制。实际上,终先秦之世,“封建”一词很少使用;倒是秦汉以后,有郡县制作为对立物,“封建”的特点才突显出来,该词出现的频率也增加了。…总之,无论西周封建还是后来转义的封建,一直到清末,人们对“封建”一词的理解没有多少变化,如...
19世纪末特别是20世纪初的西方学者,较为普遍地持封建王权无权威说,其中主要表现为“政治主权分割”论和“公权私权同一”论。
基于封建制度就是“封土制”和封君封臣制这一理解,“政治主权分割”论者的理论逻辑是:土地分封制导致土地所有权的分割,进而导致国家政治主权的分割,形成王权孱弱、封建分裂的局面。…贵族分享了公共权力,大贵族在自己的领地内就是一个主权者,造成了封建的“君权无权”的无政府政治状态。此论很快受到美国耶鲁大学历史学教授A · B · 亚当斯的赞同,亚当斯强调说:“封建制是 一种政治组织形式。它让国家分裂成像它所希望的那种...
马克垚,人民 2010.9
54
中国的农业和西欧不同,是精耕农业,其耕作的原则是“宁可少好,不可多恶”,即在一小块土地上实行精耕细作,投入较多的劳动和资本,以取得尽可能多的单位产量。而且在发展的过程中,实行了畜牧业和种植业的分离。一些地区以种植业为主,另一些地区则以畜牧业为主,不存在西欧那样的耕牧结合的农业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