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行

读万卷书,观万般事,行万里路

封建主义概念辨析 侯建新

目前国内普遍将西文feudal、feudalism与中文“封建”对译,实属不妥。最初的汉学家和中国学者(包括严复在内)并不这样做,严复译feudalism为“拂特制”。20世纪受西方古进化论的影响,将西欧feudalism抽象化,按照西欧的模式解读中国和世界,据此严复首先将feudalism与“封建”对译,从此西欧和中国有了相同的“封建社会”。西欧feudalism是欧洲历史发展的产物,只属于欧洲;中国的先秦是封建制,而且惟其符合中文“封建” 之本义;秦代至清代是皇权专制制度。它们本是三个不同的概念,谁也 不能涵盖谁,就中西中古社会而言则属于前近代时期不同的社会形式,...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概念的讨论及反思

赵庆云

《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22年第12期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概念的源起及早期流变,大致呈现如下发展脉络。“半封建”概念源于马克思和恩格斯,为列宁沿用并加以发挥,但列宁并未将“半殖民地”“半封建”二者结合起来具体阐述中国问题。1924年9月蔡和森明确提出“半资产阶级和半封建社会”概念。此后,“半封建”一词均从阶级关系和政治角度来阐释和使用。在中国共产党文献中最早出现“半殖民地半封建”一词,是1926年9月23日莫斯科中山大学国际评论社编译出版的中文周刊《国际评论》发刊词。1928年6月,中共六大决议对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有了较明确的认识。1929年,中共中央首次...

炼狱的诞生

550-552

炼狱在基督教社会中的历史并未在14世纪结束。他深入到基督教以及随后的天主教的信仰,它的最狂热、最“荣耀”的时刻在14-19世纪。它传统的传播形式是布道文,其书籍出版的形式接续了稿本形式,此外传播形式还有图像。壁画、细密画、版刻和专业化的礼拜堂和祭坛的艺术整体,最终赋予炼狱达到具体化的可能。被剥除了纠缠着某些彼岸世界灵视作品的文学的谵妄力量,建筑、雕塑和绘画为炼狱确保了直接视像的诱惑,完成了炼狱的处所、实体性及其内容的胜利。

在信仰与习俗方面的发展同样重大,炼狱曾有限地出现在人们的遗嘱中。从14世纪开始,依据地区不同而或早或晚,或强或弱,炼狱的进入像是一场侵略。...

炼狱的诞生

441

炼狱同样是一种时间,因为可以将制定以为“有期的”地狱。故而存在一种炼狱时间,这一时间同样在12到13世纪之交得到定义,它属于这一时代对时间结构的一种整体上的重新思考。

直到此前,生活和心态一方面受到一种关于时间的意志形态主宰,另一方面则是对时间的多重性的经验。教会传授关于世界的六大时期的理论,而世界已经到达了第六个时期。…同时教会将宇宙牢牢地锁定在一种历史性之中,这种历史性受过去的两大事件的影响:创世纪和继而人类的堕落,基督道成肉身和由之而来的拯救,它将时间导向一个终点:即最后审判和时间在永恒中被废除。教会相信并且肯定这一终结临近了,这一确定的主要后果是人们很少关心个体死亡...

炼狱的诞生

232

12世纪中叶,火不仅仅倾向于指一个地点,而且倾向于在空间上体现某些死者要经历的炼罪阶段。然而,火尚不足以在彼岸世界对一个明确的地点加以个性化。


250

对“炼狱”一词有了一系列不可否认的实证,证明它在12世纪末和13世纪初的存在。这些实证主要来自于神学家。


254-255

两个圈子确定了这一信仰,并推出了炼狱这个词。第一个圈子,是最活跃的,即巴黎知识圈,特别是主教堂的学校,即巴黎圣母院学校,在知识的活跃转向塞纳河左岸之前,转入新兴的大学教育之前(尤其围绕着一些托钵僧团体的多明我会与方济各会的教师),这个学院具有重要作用。

12世纪,特别是世纪后半叶...

炼狱的诞生

203

最大的不确定性主导着这个中间类别,虽然火的概念——与地狱的用火截然不同——被广泛接受,但这火的地点却付诸沉默或者很模糊提及。从教会诸圣师到加洛林时代教会的最后代表,彼岸问题主要是通过通向天堂的得救与导致地域的永劫之间进行选择。最终,4-11世纪之间得到最大强化并且创造了最有利于炼狱诞生的信仰,就是祈祷的实践,更广义上的为死者祈祷襄助。全体信众从中找到既满足同彼岸世界的亲友团结一体,又满足对自己死后也享受到这种援助的希望的东西。

作为场所的炼狱,在(12)世纪末才诞生。在此之间,被拨燃起来的是炼罪之火。


204

文本数量的增加,对死后到最后审判之间这...

炼狱的诞生

25

在炼狱案卷中提及这些古老宗教,这同样是将炼狱置于对同一个问题作出的各种解答的一个整体之中:彼岸世界的结构、作为对其功能的证明而对彼岸世界的想象。有时,这种对其他宗教的参考显现出一些真正的历史的传承。


46

公元前2世纪与公元3世纪之间…在中东,尤其是巴勒斯坦和埃及,确立起来的一整套文本以决定性的方式丰富了关于彼岸世界的概念及其表现。这些文本多数得到了多个官方教会的接纳,列入教义和信仰中所谓的真实文献。…这些文本中不少在中世纪具有一定影响,要么因为它们尚未被看作伪经,对它们的使用并不导致教会的谴责,要么因为他们被排除在“正典”文本之外,但多少以地下方式通过多种渠道...

《现代信仰的诞生》摘录

——从中世纪到启蒙运动的信仰与判断

【美】伊桑·H. 沙甘,唐建清 译,社会科学文献


24

这场争论一个意想不到的结果是,人类学家们倾向于小心地定义信仰是什么,以避免任意使用,从而产生一种反常的效果,使他们想要质疑的东西显得顺理成章。人类学家宣称,信仰是一套明确的教义主张的认知承诺,因此他们可以避免将信仰与其他优先的事项强加于文化之上;或者他们宣称信仰是一种非文字的社会和伦理承诺,体现在象征主义和生活实践中,因此他们可以跨边界传播;或者他们拒绝这两种选择,并发明出独特的信仰门类,以支持他们自己的跨文化比较。从历史学家的角度来看,这些不同的解释策...

©剑行 | Powered by LOFTER